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最後青春的衝刺

9月9日是運動節 市立運動中心都免費入場

就把那還稱的上最後的一點青春熱血
全部都在波光粼粼的淡藍色泳池中爆發吧
不想再留下唉聲歎氣的遺憾了

雖然好像有時候還是會惦記著你
但想想還是算了

終於最後我們都還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宿命般的雙子個性

星座排名: 最不需要朋友的星座第1名就是雙子座
我覺得百分百正確

但應該定義的在清楚點:
雙子座應該是比較不需要朋友
因為他們(我們)本來就愛自己勝過一切
很會自己找事情做 不太在意發生過的事 有些話說過就忘了
連生氣都3分鐘熱度
原本很Care的事 時間一拖久了
也就過眼雲煙般的算了

本來嘛 朋友 合則來不合則去
我倒是想知道 那朋友最不需要的第一名星座是?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北京新建築x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

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
是08年北京奧運的配套工程之一,為了解決奧運所帶來的大量旅客。這座航站樓是由英國國寶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造價耗費二十七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首都機場每年可承受的旅客吞吐量將達到9,000萬人次左右。首都機場不僅是全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航站大廈,也是世界最大的有頂建築。媒體形容這是中國繼三峽大霸工程、青藏鐵路之後,第三個引起世界關注的大工程。但工程雖然浩大但施工工期卻比同類型的機場都還來的短,只花了三年9個月(香港赤臘角機場用了6年,設計師也是諾曼•福斯特) 。

從空中俯瞰,首都機場T3航站,猶如一隻俯臥在北京城東北部的巨龍

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設計是用的意象為概念主軸,在現代高科技的機場設計中加入了中國元素, 機場的形狀如同兩個漢字的“人”在中間相連。入口圍繞著一個橢圓形的交通中心,這裡的設計隱含著龍吐碧珠之意,是古代皇室的傳統圖案,還有具中國傳統色彩的紅色柱列。從入口到登機口,屋頂的顏色由朱紅漸變成金黃,旅客可以看天花板上的鋼架顏色知道身在何處。除了表現中國的意象之外,設計師也在環保節能花了很多心力,象徵龍背的的屋頂有300多扇如龍鱗般的天窗朝向東南,可引入自然光線大幅度減少白天的燈光照明;部分天窗可自動開啟通風,調節室內溫度。 還有可匯集雨水的調節水池、讓冷氣重複利用的空調系統等....。

首都機場除了體現了中國民族特色和傳統建築文化之外。旅客快捷運輸系統、信息處理系統,以及長達61公里採用國際最先進的自動分揀、傳輸速度高達每秒7公尺,每小時可處理行李2萬件的高速傳輸行李系統等... 。這些先進的高科技機場設施讓首都機場可以與世界一流機場媲美。



機場是一個國家的門面,外來的旅客對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來自機場。Norman Foster在前衛的機場設計概念中加入了中國的元素,讓首都機場除了功能之外,在外觀上有更有突出的特色,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代表中國。這剛好跟我們之前談的北京國家劇院的設計有一個對照,雖然都是代表國家的重要建設,但設計師使用的手法卻是剛好相反,卻都能成為城市的地標這兩個案子給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所存在,但方式手段卻不只有一種。我們要多面向去觀察問題,在通過仔細和全盤的考量,做出最適合的判斷來達成目的。 從建築上的意義來說,Foster用宏偉壯觀帶著中國傳統元素的設計,讓居民和外國旅人都從在這棟建築的出入中獲得了情感和文化上的認同。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北京新建築x北京國家戲劇院

記得15歲的時候去了一趟北京
唯一留下印象就是萬里長城
但也不過就10幾年的光景
中國從那個貧窮落後的極權國家
到現在有能力舉辦奧運
真的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這幾年憑藉著經濟強勢的成長
大量的引進國際頂尖建築師的作品
讓中國成為了建築師展現創意的最佳舞台
連KOOLHAAS都說:「19世紀ROSETTA STONE可能是法國,20世紀是紐約,至於21世紀,中國肯定是重要的關鍵之一。但在全球化的年代,羅塞達碑可能不只一塊,中東也會是另一塊。但可以肯定的是,東方思想跟對城市的定義,對這世紀的面貌有很大的影響力。」 (ROSETTA STONE被喻為破解如謎般事物的起始或關鍵線索)

要談北京新建築 就先從Paul Andreu 設計北京國家戲劇院開始吧!!


被北京民眾戲稱水煮蛋的北京國家戲劇院
是由法國知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設計,Paul Andreu也是全球設計最多機場的當代建築大師,他在29歲時就為巴黎設計了戴高樂機場第一航廈,新穎前衛的設計概念,到現在都還是被視為機場設計的經典。

這幾年熱錢大量的湧入中國,但在首善之都─北京卻沒有一座像樣的國際級表演場地。2001年由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拍板決定了這個「水上明珠」的設計,位置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旁側。但為什麼這樣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前衛設計會被接受呢?有一說是因為江澤民來自上海就是俗稱的「海派」,比較具有國際觀。再者,建築是城市的標記,領導人無不希望建造一個代表性的建築,來彰顯自己的輝煌成就。

北京國家戲劇院的完工,是現代建築史的一項創舉,因為依照中國傳統主從尊卑的倫理,所以其建築高度不能高於旁邊的紫禁城和人民大會堂,修改設計之後大劇院有超過一半的建築體是向地底下發展。大劇院外被一萬多坪的人造湖包圍,外觀上也沒有明顯的出入口,民眾必須穿過水池的下方進入戲院,這樣的概念除了是營造符合中國風水聚寶池的意象,透過這樣長距離從入口到建築本體也加深了人們對建築物的期待和想像。

大劇院從定案到施工,都承載了強烈的反對聲浪。反對者認為以玻璃和鈦合金為主材質的「水煮蛋」和週遭的故宮傳統的建築群形成巨大反差,簡直就像西方文化粗魯的侵入中國政治文化歷史的中心,也有人批評大劇院缺乏中國精神。但Paul Andreu解釋說:「在中國土地上,我不可能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所以我選擇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找到的資料和圖片,我認為Paul Andreu的設計確實是很大膽,前衛的巨蛋建築造型和週遭中國傳統建築群,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和衝擊,剛開始或許會感覺突兀(就像當年,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前建了玻璃金字塔般),但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思考,建築和建築之間、建築和居民之間開始產生了對話和關連性,於是有了新的思維凝聚出新的共識。也許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但我想這樣過程就是代表了城市的進步和包容,也就是建築和設計的最終意義和目標。

我認為北京大劇院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其高超的建築技術之類。而是他為了北京開了門,之後才會有那麼多國際頂尖的建築案在北京展開。Paul Andreu讓北京看見了世界,而北京和北京居民接受了大劇院也證明“他們準備好迎接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