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北京新建築x北京國家戲劇院

記得15歲的時候去了一趟北京
唯一留下印象就是萬里長城
但也不過就10幾年的光景
中國從那個貧窮落後的極權國家
到現在有能力舉辦奧運
真的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這幾年憑藉著經濟強勢的成長
大量的引進國際頂尖建築師的作品
讓中國成為了建築師展現創意的最佳舞台
連KOOLHAAS都說:「19世紀ROSETTA STONE可能是法國,20世紀是紐約,至於21世紀,中國肯定是重要的關鍵之一。但在全球化的年代,羅塞達碑可能不只一塊,中東也會是另一塊。但可以肯定的是,東方思想跟對城市的定義,對這世紀的面貌有很大的影響力。」 (ROSETTA STONE被喻為破解如謎般事物的起始或關鍵線索)

要談北京新建築 就先從Paul Andreu 設計北京國家戲劇院開始吧!!


被北京民眾戲稱水煮蛋的北京國家戲劇院
是由法國知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設計,Paul Andreu也是全球設計最多機場的當代建築大師,他在29歲時就為巴黎設計了戴高樂機場第一航廈,新穎前衛的設計概念,到現在都還是被視為機場設計的經典。

這幾年熱錢大量的湧入中國,但在首善之都─北京卻沒有一座像樣的國際級表演場地。2001年由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拍板決定了這個「水上明珠」的設計,位置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旁側。但為什麼這樣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前衛設計會被接受呢?有一說是因為江澤民來自上海就是俗稱的「海派」,比較具有國際觀。再者,建築是城市的標記,領導人無不希望建造一個代表性的建築,來彰顯自己的輝煌成就。

北京國家戲劇院的完工,是現代建築史的一項創舉,因為依照中國傳統主從尊卑的倫理,所以其建築高度不能高於旁邊的紫禁城和人民大會堂,修改設計之後大劇院有超過一半的建築體是向地底下發展。大劇院外被一萬多坪的人造湖包圍,外觀上也沒有明顯的出入口,民眾必須穿過水池的下方進入戲院,這樣的概念除了是營造符合中國風水聚寶池的意象,透過這樣長距離從入口到建築本體也加深了人們對建築物的期待和想像。

大劇院從定案到施工,都承載了強烈的反對聲浪。反對者認為以玻璃和鈦合金為主材質的「水煮蛋」和週遭的故宮傳統的建築群形成巨大反差,簡直就像西方文化粗魯的侵入中國政治文化歷史的中心,也有人批評大劇院缺乏中國精神。但Paul Andreu解釋說:「在中國土地上,我不可能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所以我選擇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找到的資料和圖片,我認為Paul Andreu的設計確實是很大膽,前衛的巨蛋建築造型和週遭中國傳統建築群,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和衝擊,剛開始或許會感覺突兀(就像當年,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前建了玻璃金字塔般),但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思考,建築和建築之間、建築和居民之間開始產生了對話和關連性,於是有了新的思維凝聚出新的共識。也許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但我想這樣過程就是代表了城市的進步和包容,也就是建築和設計的最終意義和目標。

我認為北京大劇院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其高超的建築技術之類。而是他為了北京開了門,之後才會有那麼多國際頂尖的建築案在北京展開。Paul Andreu讓北京看見了世界,而北京和北京居民接受了大劇院也證明“他們準備好迎接世界了”。






沒有留言: